万钢:全固态电池是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
“当前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宽领域和高环境适应方面较传统的业态电池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在全气候、全场景、高安全使用的需求,它是当前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过,他也提出,全固态电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走上产业化。”《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3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
据万钢介绍,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九年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的总占比达到31.6%。从产业集中度看,排名前十的整车企业占到全国销量的81%;从动力电池销量看,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稳据6席,市场份额达63.5%。
万钢表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长,催生了高水平开放市场,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
不过万钢也指出,在当前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态势下,我们的研发布局也在发生变化,从纯电动汽车、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看,关键技术包括:高效、安全的新型车用动力电池体系;新能源汽车底盘和电力电子架构以及操作系统;推动具有我国特色的车、能、路、云相融合的智能驾驶体系。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首先还是要研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车用动力电池体系,要加强全固态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推动动力电池的高比能、高安全、全气候、智能化的高效集成技术,加快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循环体系的形成。”万钢表示。
在会上,万钢特别提到了高比能、高安全、宽温域和低成本驱动电池材料体系的持续进步。“回顾自2015年进入市场以来,动力电池一直沿着两条线路在发展。第一是高比能的路线,三元电池在当年进入市场时是180瓦时/公斤,之后随着材料体系的不断进步,基础研究不断深入,逐步走到300瓦时/公斤。这些年又推动了固液混合电池,最高可以达到400瓦时/公斤。第二是磷酸铁锂这种高性价比性能的路线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万钢进一步表示:“第二个关键技术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和电力电子架构。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全承载式的车身正在向底盘和车身共同承载的形式发展。所以首先要研究开发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系统、行驶系统等一体化的新型底盘和相关的电力电子架构。我们还要推动车用芯片、自动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一系列适应于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我们要加快智能网联化操作系统的研发,打牢智能汽车车控系统的根基。”
他认为:“轻量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铝合金一体化制造的车身以及底盘架构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它要达到高强度、轻量化和低碳化的底盘制造技术。”
万钢表示:“第三个关键技术是车、能、路、云融合的智能驾驶系统。车能互动首先要鼓励私人充电桩使用绿电和波谷用电;其次要支持公共充电站、换电站建设成为与电网互联的储能系统;最后需要通过V2G,也就是车辆和电网的融合来发挥充电平衡的作用。”
万钢认为,要持续保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推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巩固和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和市场运营的创新引领作用。
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展望,万钢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引领。我们有必要研究部署新能源汽车新的重大专项,面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前瞻布局新体系的动力系统、新结构的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芯片等基础前沿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实行一批产业创新工程,重点推动全固态电池新型底盘结构和自动驾驶的系统核心技术发展。
二、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车能互动、车路协同、车云互联,推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攻关和共享出行示范运营,完善法规标准建设,率先实现具有车能路云融合特色的自动驾驶上路运行。
三、深化低碳转型。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连通氢能、高速路等,构建氢能通道,通过规模化、综合性示范工程,打造氢能和燃料电池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氢能交通发展的愿景。
四、加快开展合作。推进国内国际汽车产业界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推动跨国产业的投资和商品贸易的结合,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和安全稳定。
(编辑:张硕校对:颜京宁)